发布时间:2024-11-10 00:28:49浏览数:
【口罩是本次疫情当中最重要的防疫物资。在总体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每个个体在获得口罩的过程中必然都经历了一番曲折。除去其中的感动和捧腹,这一微观层面的资源动员和获取过程,让我们能够近距离观察并总结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和人际交往模式下,关键的社会资源是如何分配的。在过去的一周里,在家禁足以节省口罩资源的严八编辑们,收集了一些身边人与口罩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有些人看到了社会分层,有些人看到了社会网络,还有些人看到了代际信息反哺,那么你看到了什么?】
1.21号从北京返回重庆的高铁上(途径湖北各站,包括武汉汉口),带了三层口罩(两层活性炭口罩+一层海绵口罩)。
1月20日晚上9点多出门逛了学校附近的所有药店和便利店,最终在学校小卖部买到一包黑色活性炭口罩。
网上下了10单至今没发货,目前全被通知被政府征用了劝退款;一位善良热心的老朋友送了一小包普通医用口罩;找朋友的叔叔买了10个n90的口罩(据说是化工厂剩下的囤货);韩网gmarket上海淘了一盒kf94的口罩;微博推荐的一个韩代淘宝店铺上抢了10个(抢到后秒光,当时非常有成就感)kf94的口罩;买口罩已经花了1000多(包括还没发货的),然而,至今没有见过传说中的n95和医用外科口罩长什么样。
如果按照现在这样全家只派一个人平均每5天出一次门的频率,再坚持一个月应该不成问题。
出门倒垃圾和楼下取快递用普通口罩,去超市买菜等用kf94或n90口罩。家里只派一人(被访者的爸爸)揽包所有需要出门的事宜,口罩会重复使用但不是连续使用,都是为了节约用罩。比如三个口罩同时用于买菜交替使用,今天使用过的口罩晾在通风处,会轮到起码一周后才再次使用(我爸说这样就算有病毒应该也死了),于是阳台上随时都是挂着好几个口罩在晾晒且都是同一个人(我爸)的。
1月21日乘坐回渝高铁时,出发时(北京站)大概车厢内只有50%的人戴着口罩,而经过湖北和武汉时大概有90%的人都戴着口罩,并且车厢内一下变得安静地出奇,没有人说话,而我也默默地在经过湖北之前再加了两层口罩。坐我旁边的小哥很健谈,之前一直跟我聊天,但他由于没有口罩,在经过汉口站时,声称要屏住呼吸,一句话都没有说。
为了节约口罩,我爸制定规则,能一个人出门解决的事情绝不两个人。于是20天来,除了他,家里没有任何人出过门,我连垃圾都没有扔过。
12月31号看到有人在转关于武汉出现SARS疫情的消息(就是李医生的那几张截图),淘宝下单了一盒无阀的N95,1月3号就收到了。之后在北京坐地铁坐公交什么的我都开始戴口罩了,不过后来武汉官方说不会人传人什么的,我也就没上心,回家前想着可能会去医院啊什么人多的公共场合,就戴了5个回家,剩下的全在宿舍了。
19号没买到外科口罩,当时嫌弃只有普通医用口罩就没买。后来在京东下单了三盒,结果因为过年不发货,最近告诉我说被政府征用了,就退了。
1月20日看完新闻去药店买了一包一次性医用口罩。买得早物美价廉,后悔没多囤。
21号晚上回家后,用橙色软件买了50个一次性kn95(但可能是假货),随后又买了50个一次性医用外科,但到现在都没有发货。姐姐分给了我家20个一次性医用口罩,爱父心切的我又在橙色软件上高价买了5个韩国kf94口罩(据说等效n95),以及实习公司给员工寄了3个口罩还在路上。
家里基本只有爸爸出去隔天上一次班,早上出门,中午换一个,上一次班消耗两个。
高价买的kf94口罩到后,为求心安,在小红书上找各种真假鉴别的方法。动用自己的社会网络,找懂韩语的朋友鉴别,确定是真的后,心里长舒一口气。
2月9日给对象安排的情人节礼物,但是商家10号开始做活动,前100名下单送5个韩国kf94口罩。软磨硬泡几个小时,商家答应再买一个小东西把口罩一起送来。下单前纠结了一下,还是把口罩寄到了他那里。
回到老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超市抢购口罩。那个时候大家没什么意识(1.22、1.23左右),也因为当时地方政府没有怎么宣传,所以街上戴口罩的人零零星星的。当时在超市仅有的口罩,是很网红那种的活性炭口罩,心想死马当活马医,于是把货架上的口罩拿走了一半,将近6、7包。
花了300块从淘宝上买了100个N95口罩,当时嫌贵,抱怨了好久。后来,家里人通过关系陆陆续续囤了一些一次性医用口罩。
因为现在已经很多天没出门了,这10几个口罩坚挺了很久。我觉得只要坚持不出门,家里的口罩就一直够用。
在1.20号左右,我家人对戴口罩这个事特别不屑一顾,觉得街上戴口罩的人都是小题大做,彼时街上戴口罩的人,特别少,我家人会觉得这几个人是“做作”的典型。过了不到3天吧,全城口罩告急,家人上街也开始戴口罩了。
第一批口罩是淘宝下单的,下手比较早,价格还是正常的。但是没有想到疫情会这么严重,只买了少量作为储备。
现在尽量减少出门,基本上每天派一位代表出门进行必要活动(用一个口罩)大概还能再撑20天。
为了减少口罩用量全家不得不减少出门。劳动量少+必须出门的家务变得非常抢手(扔垃圾的热情空前绝后)。
第一批口罩是在1月15号去广州玩的时候买的,是一次性口罩。那时我爸通知我说,看香港的新闻感觉很危险,叫我先去买两盒口罩备用。
我会上网去看很多口罩如何重复利用的教程,有一个说把用过的口罩脱下来,放在一个一次性信封里面,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这个是网上小视频教的,也不知道靠不靠谱,但是我真的舍不得丢,哪怕是一次性的口罩,因为快没有了。
今年口罩都快要成为年货了吧。往年大家来拜年不是会带饼干、糖之类的嘛,今年比较亲近的亲戚,会带一些口罩来拜年,收到那个口罩的时候,我觉得比收到红包还要高兴。
我们乡下不知道该去哪买。村委会也只给值班人员和60岁以上老人发医用口罩,所以我就断绝自己出门的需求。
我在县城一家药店花了100块钱买了5个n95口罩,还没去拿,是给读高三的女儿开学后准备的。
淘宝买了100个普通医用的口罩。后来在女儿指导下又买了100个医用外科口罩,她也下单买到了30个KN95。但口罩到了之后我就风风火火地分了很多给亲戚朋友,因为那个时候他们都没有意识,还没准备口罩。
第一次去买口罩的时候,大概是1月21、22日左右,家门口的药店说10元一包,当时想着货比三家,于是只买了一包;出去买菜时问了第2家药店,一模一样的口罩15元一包,就只买了一包,打算等会回家门口的药店买便宜的。谁知道回去之后一问,口罩就已经涨到15元一包,而且只剩一包了……所以一波操作下来就只买到了3包。
严八点评:在口罩的购买和使用上体现了代际的信息反哺。弱关系负责获取口罩,强关系负责分配口罩。
1月27日,加拿大确诊第一例COVID19的患者后,戴了一次,之后就没有戴。
之前无意中,背包里从国内带来的两个N90防雾霾口罩,1月21日,从London Drug买到了4个N95口罩。
买回口罩来就出门带了一次,去了单位,去了华人超市。结果就是周围的人都躲着你走,大老远看见你就绕开,感觉像你有病一样。之后看到加拿大卫生部的通告,没有生病的话,没有必要戴口罩。如果生病了,在家待着自我隔离。
戴口罩出门被“特殊对待”,我后来反思,实际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个“误解”。在北美文化里,普遍情况是只有人在生病,或者你是医生的情况下,才会戴着口罩。因此,当地人在看到我带口罩的情况下,下意识认为是我生病了,欧亚体育平台因此要远离我。而在我们东亚文化里,特别是在中国的文化里,除了上述因素,戴口罩更多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例如,在雾霾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我们多数人都会佩戴N90口罩来保护自己。再如日本,戴口罩多数是为了防花粉过敏,还有出于保护隐私的需要。在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一些误解,“黄皮肤”+“口罩”被符号化,被人理解成为“生病、病毒携带者”的象征,因此也造成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在多伦多地区出现了个别的针对东亚人歧视的事件。因此,前几天在CBC的新闻里,专家向大家科普,在中国很多人戴口罩是出于自我保护,而不是生病的表现,呼吁市民理性对待新冠肺炎疫情,反对歧视。
亲戚家匀了5个, 跟着姐妹找代购在韩国的网站拼了100个,1月26日下的单,但2月4日被取消订单了,商品已经下架。
刚开始不经常换,因为出去的时间不长,也不停留,一会到家就摘了,有时用好几天。后来看了电视介绍之后,就是四小时一换。
韩国这次不仅承包了剧荒(《爱的迫降》,了解一下),也成为口罩供应的主要来源。韩国代购在年轻学生中的渗透率已经很高了。
妈妈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是密切接触者管理小组的成员。腊月二十八,电视报道此次肺炎疫情,我非常着急地让她给我买口罩。她非常淡定,边刷手边说:“口罩总能买到,不要太慌张嘛,你要相信我们能够战胜疾病。”我努力跟她描述病毒肺炎的恐怖,她总一笑而过。旁边的表妹发给我这张图说:“姐姐,你看这是不是刚才的你和姨妈?”
正月初一,她戴上了家里仅剩的1个口罩去上班。我对她说:“你不是说不严重嘛,也知道戴口罩了?”她笑着说:“那当然,专业人士自身必须要做好防护!”
妈妈已经勤勤恳恳工作了17天。其实她早知疫情严重,叫我“不要慌张”,并非觉得不需要口罩,而是想要安慰我,让我坚定我们能够战胜疾病的信念。
内容采编:杜姗姗、董浩月、何璇、李芷琪、欧阳婕、谭雁潇、王涵、王中汉、温馨、熊英宏、张露尹、庄溪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