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体育新闻
你的位置 : 欧亚体育 > 欧亚体育新闻

欧亚体育下载口罩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4-11-11 02:01:07浏览数: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全球静默,生活停摆,每个人的健康都受到深深的威胁。“鼓励出行戴口罩”、“出行请佩戴口罩”一句句宣传标语让深埋在记忆深处的口罩重新走到世人面前。

  口罩是如何问世的?追溯口罩的历史,是回顾医学卫生发展的历史,更是人类对抗疾病与消解恐惧的历史。

  2020年2月1日,伊朗红新月会捐赠的100万个口罩运抵北京,帮助中国人民抗击疫情。其实,口罩——这个现在大家离不开的抗疫神器,与伊朗也有不解之缘。据历史记载,最早的口罩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在波斯国内古墓幕门上便雕刻着佩戴口罩的祭师,然而,它们却和卫生毫无关系。那时,拜火教认为火是神圣的,而凡人呼出的气体是不洁的,故在祭祀的时候,拜火教祭司(被称为“穆护”或“麻葛”)需要戴上面罩防止飞沫玷污圣火。[1]

  世纪更迭,时间磨平了墓门浮雕上精细的花纹,历史的时针指向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哲学家和博物学家盖乌斯普林尼塞孔杜斯,或许是历往无数死于疾病的先祖的指引,或许是目睹矿工在灰尘中佝偻的脊梁。他的目光聚焦在了动物膀胱之上。他利用松散的动物膀胱皮肤捂住鼻子来过滤粉尘,以免吸入有害粉尘和有毒的汞硫化物。世界上首个真正具有防护用途的口罩诞生了。[2]

  目光向西,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开始于欧洲肆虐,“在我主降生后第1348年,意大利城市中最美丽的一座--就是那繁华的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可怖的瘟疫···它最初发生在东方,不到几年功夫,死去的人已不计其数···佛罗伦萨城里,居民相继死亡,几乎成了空城。”《十日谈》里展现了横扫欧洲的瘟疫死神。那时,所有人都陷入恐慌,人们信仰的教皇也沦为路边的小丑。中世纪的西方医学界于绝望中在历史的尘埃里找到了口罩。他们认为瘟疫都是由空气中的瘴气产生。而为了抵御这种瘴气,当时的医生在诊断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时候都会戴上一个鸟嘴面具,尽管当时医学界都不清楚其中原理,但的确从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疾病传播。

  目光向东,中国,元朝。据《东方见闻录》中记载,元朝皇帝进餐时,为了避免那些侍奉皇帝饮食的人所发出的气息触及食物,致使他染病,口与鼻一律都要蒙上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而我国的著作也有记载,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这种蒙口鼻的丝巾,就是中国最原始的口罩。据此看来,中国人发明和使用口罩至少已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3]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困惑人类数世纪之久的口罩防护作用终于在此刻有了答案。1827年,苏格兰科学家罗伯特·布朗发现了布朗运动:气体分子在快速移动时发生碰撞会导致小颗粒分子的随机弹跳运动,从理论上研究了口罩对于粉尘的防护作用。

  在理论的指导下,口罩的优化进程大大加快,各式各样的口罩陆续问世,1849年,美国人刘易斯哈斯莱特发明了使用羊毛作为过滤器的肺保护器。而在1861年,一个注定铭记在口罩发展史上的时刻,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向世人举起鹅颈瓶,以向天歌的昂扬气势向空气中的细菌宣战,知晓敌人就藏在空气之中,一系列消毒法出现在外科手术室里:1886年巴氏消毒法、1877年廷氏灭菌法、科赫法则与无菌外科。橡胶手套、手术衣和手术帽成为外科医生的标配,缺席的口罩也最终于1895年拼入无菌手术的大拼图。至此以后,病人因手术感染的死亡率大大降低,口罩就此成为现代手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897年,口罩旅游走过英国,身体被植入细铁丝支架,口鼻与口罩之间的缝隙带给外科医生极大的舒适度提高;同年德国,拉德奇终于发现飞沫也能传播病菌的事实,发明了米库里兹口罩,这是有记载以来第一款医用口罩;[4]1899年,口罩在法国吃胖发福成为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而且身上缝上了一个环形的带子。这便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现代口罩外观的雏形。

  而真正让口罩走出手术室成为一种公共卫生产品的,便是那场著名的西班牙流感。1918年3月到1919年底,全世界已有大约20%的人感染西班牙流感病毒。全世界死亡人数超过1个亿。疫病蔓延期间,各国医生重视口罩的作用,人们被强制性要求佩戴口罩。[5]

  最终,口罩兜兜转转,欧亚体育平台最终飘在那片黑土地的上空。伍连德,连同110年前的那场鼠疫,永久铭刻在中国抗疫史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上。

  1910年10月,一场神秘的瘟疫在东北地区突然爆发。瘟疫感染者发烧、头痛,不久便窒息死亡。一时间,整个东北笼罩在死亡的黑色恐怖之下。12月24日,朝廷派遣年轻的伍连德前往哈尔滨阻止疫情的蔓延。伍博士设立隔离区,封锁关口阻断传播,每日全员检查,一旦发现有感染征兆,立刻送往防疫医院,并对密接人员进行隔离。此外,伍连德还发明了一种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伍氏口罩”。当时很多百姓因为外来口罩太厚,呼吸不畅;长时间环形带对耳朵产生较大负担。“伍氏口罩”采用两层纱布,中间夹有一块吸水药棉,由于其舒适性高,物美价廉,安全性较高的特点,很快便在民间推行开来。[6]

  一系列正确的措施最终带来的是逐步得到控制的鼠疫。3月1日,清零消息出现在了哈尔滨。鼠疫在东北彻底画上一个时代的句号。

  而到现在,工业技术的飞快进步,生产工具的日益提升,各式各样的口罩开始出现在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口罩,现在市场上常见的口罩主要有三类。

  第一种是棉布口罩,也是最接近于近代口罩的一种类型。它通过多层棉布发挥物理过滤作用,然而其过滤效率却较低,一般人们主要看重其保暖的特性,在寒冷的冬天,又不得不佩戴口罩时,这时棉布口罩就是最佳选择。此外,棉布口罩还具有可重复使用,佩戴较为舒适的特点。

  第二种是一次性口罩,其主要材质为无纺布,能够过滤一些颗粒直径较大的物体,如花粉颗粒、柳絮等。其轻便的特点深受如今人们的喜爱。此外,一次性口罩还具有防喷溅的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呼吸道感染,但无法防止雾霾颗粒的渗入。

  第三种时防护口罩,虽然其佩戴舒适性较差,但过滤效率也是最高的。它对颗粒直径小于0.3微米的极细小颗粒的过滤效率能达到95%以上。在雾霾天要出门时,防护口罩则是最佳选择。疫情期间,我们多次听说的N95口罩便是一种常见的防护口罩。N95口罩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预防飞沫传染,更好的控制新冠病毒的传播。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众生文化的图景。我们看到中国佩戴口罩恪守“一米线”,也看到一众西方国家人民上街拒绝佩戴口罩。究其根本在于东西方对于兼具医疗与文化属性的口罩的差异化理解。

  在几千年的中药治疗理念传承的亚洲国家认为,戴“口罩”是防微杜渐,为了防止被患者感染,所以健康者和患者均应佩戴 “口罩”。而口罩在西方国家的认可度与接受度一直较低。西方媒体报道过的一些照片,再现了西方现代早期的医学专业人员,穿着黑色斗篷,戴着黑色帽子,戴着喙状口罩治疗患有腺鼠疫的患者的情景,并由此产生了“喙医生”一词。这样恐怖的形象一度被认为是中世纪致命流行病的象征。在西方观念看来,“口罩”是医生的标配,是特定职业的象征;在其认知中,患者佩戴 “口罩”不能阻断病毒传播,而应遵循历史的经验,采取居家隔离防疫。[7]

  简而言之,对于亚洲人而言,口罩就是防护,可以有效防御外界病毒侵害,人人皆可佩戴;而西方人则认为佩戴口罩等同于身患疾病,居家隔离才是正确之举。种种差异性主要存在于东西方两种根深蒂固的不同医学理念,以及围绕“口罩”的象征含义之间的跨文化误解中。

  而这一系列文化误解,根源在于中西方价值体系的分野。中国自古以来便强调“礼”的重要性,无论是“克己复礼”还是“己所不欲”都强调一种公共道德,因此,在疫情下,人们更愿意佩戴口罩,哪怕牺牲一点舒适度,也要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西方在《圣经》“自我救赎”的思想指引下,则更强调自身的价值,“适者生存”是烙印在西方民众骨髓中的精神印记,因此,相比于社会价值,他们更倾向于不佩戴口罩的自由舒适。

  口罩在疫情之下,被挂上“道德”的隐喻,无论好坏,都为我们剖析中西方文化提供另一种微元视角。

  “囚禁动物用牢笼,而囚禁人类用什么?”这个问题,哲学家帕斯卡尔给人类做了最好的回答:真正囚禁人类的是思想牢笼。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真正让全人类缩手缩脚、瞻前顾后的是思想意识形态的差距、是道德的分歧、是伦理的差异。[8]

Copyright © 2018-2024 欧亚体育·(中国)手机APP下载 版权所有  xml地图  txt地图  网站地图  备案号:

电话

400-123-4567